发布日期:2025/8/1 13:02:42 访问次数:35
为响应党的二十大“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”的号召,助力农村与民族地区语言文化发展,河北外国语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组建“通语筑心”志愿者推普服务队,于7月8日至8月10日奔赴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、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棉纺厂社区、乐都路社区、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、沧县刘家庙乡人民政府等地,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暑期 “三下乡” 社会实践活动。团队围绕青少年推普课堂、语言状况调研、文化浸润等核心任务,用专业服务架起沟通桥梁,让普通话成为连接城乡、促进发展的纽带。
一、推普课堂润童心,青海校园绽新声
“小朋友们,‘四是四,十是十’,跟着老师一起读 ——” 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杨家岗村的临时教室里,志愿者正带领孩子们开展 “绕口令闯关” 游戏。作为 “魅力普通话” 基础能力提升工坊的经典环节,这样的趣味训练每天都在青海各村落上演。针对当地少数民族儿童在平翘舌、前后鼻音等方面的发音难点,志愿者们设计了 “语音辨辨辨” 动画教学、儿歌跟唱等互动形式,将枯燥的语音纠正转化为生动的游戏体验。
在 “小小朗读者” 课堂上,精选的红色故事与乡土美文成为孩子们的最爱。志愿者手把手指导发音语调,当 8 岁的藏族女孩才让卓玛用普通话完整朗诵《少年中国说》片段时,教室里响起热烈掌声。才让卓玛的母亲激动地说:“孩子以前不敢开口,现在能主动讲故事,还教我们说‘您好’‘谢谢’,变化太大了!”
除了基础训练,“表达小达人” 主题活动更让孩子们收获满满。志愿者们设置 “我的家乡” 演讲、情景剧表演等环节,鼓励孩子们用普通话分享生活。在一场小型分享会上,孩子们纷纷讲述家乡的美景与趣事,稚嫩的声音里满是对家乡的热爱,也展现出普通话带来的表达自信。
二、田野调查探实情,沧州大地听民声
“您在集市上买东西时,更习惯用方言还是普通话?”在沧州市南皮县的集市上,志愿者闫欣雨正耐心向摊主解释问卷内容。为精准掌握当地语言生态,沧州地区的志愿者团队(闫欣雨、张茜、庞安然、于清泉)通过结构化问卷、深度访谈、参与式观察等多种方式,全面摸底不同群体的语言使用状况。
针对老年群体,志愿者们采用 “唠家常” 式访谈。在沧县刘家庙乡的走访中,一位 72 岁的大爷坦言:“出门看病、领养老金时,说不好普通话真费劲。” 这句朴实的话让团队意识到,推普工作不仅要关注青少年,更要回应老年人的实际需求。据此,志愿者们专门整理了《日常交际普通话手册》,用大字排版和图示辅助理解,深受老年居民欢迎。
在与南皮县小学教师的座谈中,庞安然认真记录着老师们的反馈,大家普遍反映:“学生普通话基础参差不齐,缺乏持续练习环境。” 这一反馈被详细记录在《语言状况调研报告》中,团队计划据此建议当地教育部门开展 “师生共读”“家庭语言日志”等延续性活动。而在沧县刘家庙乡的一场小型辩论赛中,张茜、于清泉组织孩子们围绕 “方言和普通话哪个更重要” 展开激烈讨论,最终达成共识:“说好普通话,不忘家乡话,两样都重要!” 这样的认知升华,正是推普工作追求的深层意义。
河北外国语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“通语筑心” 推普实践活动,以 “专业引领、精准服务” 为特色,在青海的课堂上播撒语言种子,在沧州的田野间倾听民生需求。未来,学院将持续深化 “推普 +” 志愿服务模式,让普通话成为助力乡村振兴、促进民族团结的 “金钥匙”,为基层语言文字工作注入更多青春力量。